新華社長沙10月1日電?題:“他鄉”變“我城”——長沙“五幫扶”溫暖城市角落困難群體 新華社記者謝櫻 湖南省益陽市戶籍的蔡日新,近日從長沙市開福區的出租房,搬進了一套兩室一廳的公租房,這讓長期“蝸居”的一家三口喜出望外。 蔡日新告訴記者,這些年租房費用“水漲船高”,為了嚴格控制租房成本,家人不得不四處“漂流”。由于搬家頻繁,他不敢購置大件家具,只為女兒買過一張小書桌。 10年來,他已經搬過6次家。“有一次房東臨時要收回房子,寒冷的冬日帶著妻女匆忙搬離,那種滋味我至今刻骨銘心。”蔡日新說。 “爸爸,為什么我們老是要搬家,為什么我們就沒有自己的家呢?”面對女兒的追問,蔡日新總是無言以對。現在,蔡日新將新買的沙發、茶幾、液晶電視搬進了公租房,還將一間房貼上了粉色的墻紙。7歲的女兒雀躍歡呼:“我終于有粉色房間了!” “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,長沙大部分群眾過上了小康生活,但仍有一些城市居民生活比較困難,尤其是一些外來務工人員,因病致貧、因災致貧的情況時有發生。”長沙市民政局局長陳昌佳說。 以往的幫扶政策,都有嚴格的戶籍之分,“政策界限”讓非本市戶籍的困難群體成了“想幫幫不了”的對象。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,要讓更多困難群眾,尤其是低收入邊緣群體和非本市戶籍人口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。”陳昌佳介紹。 陳昌佳說,長沙徹底打破戶籍壁壘、救助單一、部門分設三大界限,聚焦城市特殊困難群體,采取急難、醫療、住房、就業和基本生活“五幫扶”措施,推動困難幫扶在對象覆蓋面、幫扶領域和幫扶層級等方面全覆蓋。 為了找到城市“角落”里的困難群眾,一場覆蓋全市的大排查、大摸底就此展開。從2019年9月開始,長沙各區(縣、市)組織街道、社區黨員干部,深入小區、樓棟摸排,建立了詳細的幫扶臺賬。同時,幫扶活動減少了審批層級,直達街道、社區,針對老、幼、病、殘等城市特殊困難群體,由基層黨員干部開展上門送政策、代收資料、送幫扶金等服務。 來自湖北監利的柳慶貴,已經在長沙當了11年環衛工人。“早三晚五”的工作,讓這位居于鬧市區不起眼角落的外鄉人清晨出、傍晚歸。 去年10月,柳慶貴因意外摔倒受傷住院,面對高昂的醫療費,他只能從老家親戚那里借錢支付。出院后,街道和社區工作人員第一時間給他帶來了3900元的醫療幫扶金。“政府惦記著我們這些打工的外鄉人,太感動了。”這位46歲的外鄉漢子熱淚盈眶。 一次次上門走訪送溫暖、一筆筆送到手中的救急款項、一次次“量身定制”就業幫扶……截至2020年9月底,根據綜合評定,長沙已實施四輪幫扶,共幫扶40589戶,其中非本市戶籍1013戶,發放幫扶資金11952.88萬元。 “長沙市城市特殊困難群體‘五幫扶’機制,借鑒了農村精準扶貧‘兩不愁、三保障’和‘五個一批’的做法,和現有的救助制度相銜接、相補充,是城市困難群體幫扶的積極探索。”陳昌佳說。 (免責聲明: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與巴渝傳媒網聯系刪除。) |